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部 旧邦新命,1067~1069 13、理财争论出延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延和殿会议

熙宁元年(1068)八月,神宗在延和殿接见翰林学士司马光、王安石、王珪,商量南郊赏赐方案。曾公亮代表二府大臣推辞南郊赏赐之事,学士们此前已经讨论多日,论理,应当已经达成一致,此番上殿,只须拿出一个议定的方案来供皇帝拍板即可。可是,讨论非但没有结束,反而越发激烈了。在延和殿上、皇帝御前,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爆发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这场辩论,说小也小,所针对的具体问题不过是一次南郊大礼几万银绢的去向;说大却也真大,就是在这场辩论中,司马光头一次如此清楚地意识到他与王安石之间的深刻分歧。同样是在这场辩论之中,王安石说出了“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说出了“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后来的历史学者常常引用这两句话,来论证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理财观念差异。

任何话语都是具体环境的产物,而当时话语能够抵达今天,被我们读到,必然经过多重记录传播,中间难免好恶偏颇。那么,这两句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中说出来的?它们又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应当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延和殿会议的结果简直是个谜。神宗的态度似乎是在司马光这边的—在之前的单独交谈中,他对司马光说过“朕意亦与卿同”;在延和殿上,当着众位翰林学士的面,他又说过“朕亦与司马光同”。可是,在最后成文的皇帝批示中所表达的,却是王安石的意见。为什么?最直接的解释是王安石凑巧是那天的值班学士,皇帝批示由他亲笔起草,所以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是,王安石胆敢篡改圣意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