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礼俗 二、古代丧葬习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甲骨文的“死”字作“”,像一个人在残骨旁祭拜之形。显然,残骨代表死者。“葬”的甲骨文字形作“”,左边的构件是“爿”,即“床”的古文字形,表示读音;右边的构件是残骨,表示死者。这些字形都用残骨表示死者,可以看作古代抛尸于野习俗的旁证。那时候的人在同伴死后,也像动物一样将其遗体弃之路旁、沟壑,任其腐烂和被虫兽咬噬,其结果就是“白骨露于野”,只剩下一块块残骨。

据《中国民俗辞典》记载,蒙古族流行“荒葬”,即:“以牛马车载尸,疾驰荒野,不择路,候尸颠扑至地,即为尸安身之所。三日后,视之,如为鸟兽攫食,即以为生前无罪恶。否则子孙有戚容,以为天不见纳。”这种“荒葬”和西藏的“天葬”,都是古代先民弃尸习俗的遗迹。

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先民逐渐对同伴和亲人的遗体被虫兽咬噬感到不忍。于是,想办法把尸体掩藏起来,由此产生了葬尸的萌芽。

“葬”在《三体石经》中的字形作“”,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是示音构件“爿”,一个是表义构件“茻”,另一个构件表示死尸。小篆字形作“”,《说文解字》说解为:“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意思是说,“葬”的小篆字形像把死尸藏在柴草之中,“葬”的本义就是掩藏尸体。“葬”字的形体说明,远古时期,掩藏尸体的方法是用柴草将尸体包裹后,弃之原野。这在文献中有大量证明。《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说明华夏先民对于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是,用柴草包裹尸体后,把它藏在原野,并不埋入地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