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397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斯密(1776,第2篇,第2章;第4篇,第1章)对必要的货币流通量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即“流通渠道”。斯密认为,一国流通货币是个有限量,并非任何数量的货币都可进入流通,多余的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当一个国家变得较为富裕的时候,流通中的硬币数量会“由于需要”而增加;如果“流通渠道”中的金属货币多于必要量,货币就会“泛滥”,输往国外。这种国际货币流通的作用,实际上是调节货币流通的蓄水池,保持着货币的均衡。“无论哪一个国家,每年买卖的货物的价值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货币来把货物流通和分配给真正的消费者,但不能使用超过必要的数量。流通的渠道必然吸引充足的货币额,但到一定饱和就不能再容纳。国内所流通的货物既已减少,为流通所必须的货币也必将减少。”(斯密,1776,下卷,第4篇,第1章,中译本第13页)

在关于货币国际流动的认识上,斯密和休谟、李嘉图是有差异的。他不认为通货过多是在引起自身贬值和物价明显波动以后才发生,而是认为外溢效应本身即保证了货币不会贬值,物价也不会波动。它起着一种安全阀的泄洪作用,货币在多到足以影响物价以前就已分流,从而抵消其作用。莱德勒(1981,参见布劳格,1987)认为,斯密的看法是一种动态的观点,他侧重于货币量增加与价格上涨之间的失衡“过度时期”,而不是侧重于货币与价格最终均衡的调整(如李嘉图)。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