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27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3-03-22 11:39:17

========更新========

【内阁、党社的发展及民主的希望】

明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它是一个只有立国初十几年有丞相,其余两百六十多年里,没有丞相的一个朝代。但历史的规律证明了,没有丞相这样辅助皇权的机制存在,这个王朝是很难维持下去的。明代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却因此诞生了内阁制度。

内阁源于皇帝的顾问大学士,开始只是顾问秘书机构,理论上只有议政权,并无决策权,应该不具有丞相制度的特征。但因为明成祖朱棣喜好亲征,因而战时的国事只能交于太子朱高炽及内阁共同处理,加之内阁有三杨这样的强悍人物,因而从内阁正式成立之时起,就带有了一点的中枢权力机制的特点。

不管怎样,内阁制度向着宰相制度的靠拢,是一种历史趋势。明代以科举立国,必然产生强大的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在所难免,代表文官集团的内阁,其权力的扩大也是自然。宣宗时,内阁获得票拟权,实际上即拥有了议政权。

到此时内阁毕尚在发展,其各方面并非很完善。如果说成祖时是形成期,仁宣时是定格期,那么从英宗到世宗初期,则是完善期了。这段时间,内阁无声无息地发生了的巨变,即内阁争取到了对皇帝旨意的封驳权。所谓封驳权,即内阁如有对皇帝下达的旨意或对奏章的批复不赞同,可以拒发六部执行,退回内廷,让皇帝重新决策。这种现象在世宗嘉靖朝初期表现的尤为激烈,因为“大礼仪之争”,首辅杨廷和多次封驳皇帝的旨意,封驳权就这样成为了内阁的惯例。封驳权的取得,意味着内阁拥有了对皇帝决策的否决权,虽然是非法定的,但却表明内阁已经改变了原本顾问秘书机构的性质,大学士离宰相更近一步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