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9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9-03-02 16:07:43

七、拱券技术和穹窿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1984年6月 p69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2009年8月 p33

从战国、西汉到东汉,墓室结构由梁式的空心砖逐步发展为顶部用拱券和穹窿,解决了商朝以来木椁墓所不能解决的防腐和耐压问题。当时拱券除了用普通条砖外,还用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发券的方法,或用单层券,或用双层券与多层券。每层券上往往卧铺条砖一层,称为"伏"。这种券和伏相间的方法,为后来砖券与石券所普遍采用。不过这时砌砖的胶泥还未掺入石灰。在房屋建筑中,砖材多用于台基和墁地,间有用于贴墙或用于墙壁加固的。

石料的使用逐渐增多。从战国到西汉已有石础、石阶。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完全用石结构的石墓。这些建筑上多镂刻人物故事和各种花纹。刻石的技术和艺术也逐步提高。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1984年6月p65~p71

这就是从战国到两汉期间的砖室墓发展情况,这里有两个地方值得重点说明。其中一点是随着冶炼技术的提升,将铁进一步提炼,出现了钢。因为钢比以前的铜和铁更为坚硬,所以,钢的出现,使得坚硬的石料加工和雕刻变得可行。之前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不单是建筑材料,就连其他殉葬品,都是用陶土烧制,比如画像空心砖,比如著名的兵马俑。之所以用陶土烧制,主要是青铜的硬度不高,无法对硬度较高的比如玄武岩、花岗岩、大理石等岩石加工。所以,只能用容易制作的陶土烧制各种殉葬品或建筑材料。而到了西汉,随着钢的出现,各种硬度较高的岩石加工就变成了可能。于是,石料加工逐渐多了起来,跟砖相结合,形成新的砖石结构建筑模式。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