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章 伦敦与布拉克内尔(1962—1965)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约翰·库切1962年抵达伦敦的时候,与其他年轻人,包括英国本土的年轻人相比较,有着智力上的优势。但是他知道自己在殖民地所受的学术训练也存在劣势,他把自己看成一个“身在大英帝国、处于弱势和社会边缘的青年知识分子”。1他在许多方面,特别是情感上,还是新手。当时他只有21岁,他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于书本。但是他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希望“抖掉脚下乡野的尘土”。2后来,在《彼得堡的大师》(The Master of Petersburg,1994)一书中,他将这种情感投射到主人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上:

人们年轻的时候对周围的一切都觉得烦。人们烦自己的祖国,因为祖国好像老旧没劲。人们要求新景象,新思想。人们以为在法国、德国或者英国能找到未来,而自己的国家太沉闷,不可能找到。3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维也纳是施特劳斯家族的居住地,他们的华尔兹被认为是哈布斯堡宫廷风格与魅力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随着海明威、毕加索、菲茨杰拉德和乔伊斯的到来,巴黎成为文化的桥头堡。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它又成为战后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学术圣地,他们在那里探索新的哲学运动,比如存在主义,还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从超现实主义到荒诞剧不一而足。伦敦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赶上来的。虽然直到1966年,《泰晤士报》上才刊登了那篇著名的文章,将伦敦称为“摇摆之城”,之前那个寒冷、正统的英国首府在1962年时已经发生了不少根本性的改变。这个城市21岁以下年轻人有500万,他们中的一些被垮掉派诗人和剧院中的愤怒青年所鼓动,正在推翻英国社会的传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