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元、明、清京杭大运河 第二节 浚坝河、通惠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大都一带的对外水上交通,古已有之。隋朝有永济渠。不过,永济渠的北段主要由桑干水改造而成。桑干水的河道摆动频繁,历史上又有无定河之名,清朝康熙帝期望它不再改道,才命名为永定河。唐朝的某个时候(史文没有记下具体年代),由于桑干水的改道,永济渠已经通不到涿郡了。金朝,中都(今北京市)有一条名叫“闸河”的人工河道,由都城东到潞河,可以漕粮。金后期,迫于蒙古汗国的威胁,迁都洛阳,闸河逐渐淤塞。

元朝初年,为了解决大都——通州间的粮运问题,在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采纳郭守敬的建议,在旧水道的基础上,拓建成一条重要的运粮渠道,叫阜通河。阜通河以玉泉水为主要水源,向东引入大都,注于积水潭。再从潭的北侧导出,向东从光熙门南面出城,接通州境内的温榆河。温榆河下通白河(北运河)。玉泉水的水量太少,必须严防泄水。运河河道比降太大,沿河必须设闸调整。为了上述两个目的,郭守敬于40多里长的运河沿线,修建了七座水坝,人称“阜通七坝”。阜通七坝闻名大都,民间则称这条运河为坝河。坝河的年运输能力约为100万石上下,在元朝,它与稍后修建的通惠河,共同承担由通州运粮进京的任务。

元朝初年,在大都除凿坝河外,还凿了一条名叫金口河的运道。金口河初开于金,后来堵塞。元朝在郭守敬主持下,于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重开。它以桑干水为水源,从麻峪村(在今石景山区)附近引水东流,经大都城南面,到通州东南的李二村与潞河会合。这是一条从营建大都的需要出发,以输送西山木石等建筑材料为主的水道。由于金口河的比降更大,流水湍急,河岸常被冲塌;又由于桑干水泛滥时有可能循金口河东下,危及大都的安全,后来郭守敬又将它堵塞。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