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天文 第四节 历法——《授时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三月,参星在西方地平线上快要落下去了,这时桑叶萌发,杨柳抽枝,蝼蛄鸣叫,冰已融化,……妇女们要开始养蚕了。”这是《夏小正》中的一段话。由于文字古奥,我们把它译成白话。在天文学史上,称这种通过观测天象和物候来安排一年季节与月份的方法为“观象授时”。“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在历法知识尚不完备的条件下,“观象授时”活动曾持续了相当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夏小正》据说就是夏代的历法,虽然现在研究认为该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但书中无疑保存了很久以前人们积累的观象授时资料。除《夏小正》外,《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和《逸周书·时则解》等早期月令著作中都有观象授时的内容。

大约在春秋中晚期,我国产生了一种以365¼日为回归年长度,取19年七闰为闰周的历法,我们称之为四分历。四分历的两个基本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先进的,比古希腊人默冬(Meton)的同样发现要早百年左右,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法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时期。

在中国古代,历法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因此,颁布历法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许多诸侯国都颁布了自己的历法,主要有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六种历法都是四分历,只是所规定的历法起算年份(历元)和每年开始的月份(岁首)有所不同。秦国使用的是颛顼历,因此当秦扫灭六国,一统江山后,颛顼历就成为秦始皇颁发全国的历法,直到汉初仍在继续沿用。到了汉武帝时,颛顼历已日渐疏漏,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汉武帝组织一批天文人才颁布了新的历法《太初历》。汉武帝的改历,奠定了中国改朝换代时更换历法的传统,而《太初历》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形成。《太初历》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节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这个方法在农历(或夏历)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太初历》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135个朔望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且依据五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动态的认识,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可以看出,《太初历》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日历,而是综合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等多项内容,类似于现在天文年历的综合性工具书。它成为后来编撰各种历法的模式依据。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