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 名字的应用价值 第四节 考证古人的名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许多古圣先贤,著书立说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宣扬自己的信仰、理想、观点、学说和主张,使之能流传后世。如注《老子》的河上公,就没留下一个真实姓名。这个,我们就无法办了。有的作者在书中欲言又止,既不愿暴露真实姓名,又不愿让人认为是来历不明的书,便在著作中利用名字关系来向读者做暗示,让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越绝书》,从隋代起,就被认为是春秋末年孔子弟子端木赐(子贡)所作。到了宋代,又怀疑作者是伍子胥。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作,又经汉代人增补的。直到明代学者田艺蘅才据此书末的几句隐语和前人推断的启发,认定作者是袁康,编定者叫吴平。因为书末叙《外传》是这样说的:

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

去、衣相合为“(上去下衣去亠)”,庚覆盖米,乃是“康”字。

又说道:

文属辞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

一二两句说明是会稽人;以口承天,乃是口天“吴”;屈原名平。合起来便是会稽吴平。

至此虽说可以定案了,但仍有猜谜拆字之嫌,还不能使之铁证如山。

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编《四库全书》,编纂官们在写《提要》时,采用了田艺蘅的考证。迻录如下:

王充《论衡·按书篇》曰:“东番邹伯奇,临淮袁太伯、袁文术,会稽吴君高、周长生之辈,位虽不至公卿,诚能知之囊橐〔tuo驼〕,文雅之英雄也。观伯奇之《玄思》,太伯之《易章句》,文术之《箴铭》,君高之《越纽录》,长生之《洞历》,刘子政、扬子云不能过也。”所谓吴君高,殆即平字;所谓《越纽录》,殆即此书乎?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