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发展的“马鞍形”——汉唐的商业 第二节 地区间的贩运贸易和市场上流转的主要商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山西饶材、竹、榖〔gu谷,木名,即楮〕、(纟卢)〔lu卢,麻缕〕、牦、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铅)、丹砂、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毡、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大略)也。”战国以来各地自然资源和物产的地域分工与商品化,仍然是汉代贩运贸易发展的基础。“船长十丈,轺车〔轺yao尧,一马驾的轻便车〕百乘,牛车千辆”,行贾郡国,是商人们活动的热点。珍奇货贿的交易仍是其最主要的内容。所谓“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史记·货殖列传》,虞为掌管山泽之官),地区间贩运贸易与“三宝”紧相联系的传统观念仍未改变。当然,时至西汉,待“商而通之”的已不仅是为统治者享用的珍异之物;“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货殖列传》),涉及一般人日常生活的物资也越来越多地在各地进行交流。商业在联系地区经济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强。不过当时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大的粮食,参加远距离大规模的流转的尚不算多,“千里不贩粜〔tiao跳,售粮〕”的谚语就是实际情况的反映。

东汉时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商品——纸。西汉时虽已有粗制的纸,经过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纸才成为价格较廉易于推广的商品,逐渐代替了简帛,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之相伴,笔墨砚等文具也在市上大量出售。手抄的书籍已进入流通,城市里有书肆;王充少时买不起书就常在书肆里阅览。他过目不忘,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