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天才的新闻敏感度,最神速的新闻出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李希光,1959年10月生。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台办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务院新闻办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副主编、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青年报》特聘专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ources》月刊中文版主编、萨尔斯堡美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00、2001年度)、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客座记者。

“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被妖魔化了的词语。在人们心中,它已经成为一个狭隘和偏见的代名词,这个词语用在我身上就像“文革”中人们在我头上扣“帽子”一样。

——李希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李希光教授被人封上一个十分吓人的“称号”——“中国新闻界第一号混混”。

且不说赐名者出于何种目的,光这个称号在因特网和清华园的不胫而走就足可令人心惊肉跳——真不知从何说起——但它似乎满足了赐名者冥冥中所祈望的轰动效应。

李希光1959年10月13日出生在江苏。l966年,他在家乡的一所煤矿子弟学校上小学一年级,当时正逢“文化大革命”爆发,在煤矿任总工程师的父亲作为这个煤矿的“头号反动技术权威”被遣送到贵州山沟里劳动,母亲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被发到一个砖瓦厂烧窑,他只有靠70多岁的奶奶照顾。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李希光没有玩伴,不能参加少先队,受尽歧视。有一次,奶奶站在家门口,看见一群放学的孩子在校长和工宣队的怂恿下高呼口号侮辱李希光,顿时大怒,挥舞着拐杖,追打那群红小兵。因为这件事,奶奶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故了。从7岁到13岁,李希光都是在痛苦、孤独和恐惧中度过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