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十、康厚明 从“农民工”到“人大代表” 被“逼”出来的大包干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我们农民工付出的不只是汗水,更多的是辛酸。”

当他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时候,身后站立着一个2.4亿人的庞大群体。他不是英雄,不是奇人,也不会谈论什么完美社会,更不会许下关于拯救的承诺,他只是2.4亿人的代言人。他的声音与华丽无关,但应该是也必须是这个时代最吸引人的声音,因为他与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样也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人类历史上,有些极其重大的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貌似平淡,当时根本就无从界定考量它的历史意义,然而随着时间流转,它的意义和必然性却逐渐凸显,愈发光鲜,竟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被人铭记并反复提及,比如,一张褶皱契约上的红手印。

2008年的一天,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一个叫康厚明的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全神贯注地盯着一份“红手印包干书”,陷入沉思。在这张极普通的有些褶皱的纸上,有密密麻麻的18个红手印,那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大队18名社员的手印。

1978年11月24日那个凄冷夜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煤油灯,面对着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红手印,并庄严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个在当时看起来有些无奈的、偶然的、随意的事件,30年后,竟然成了1978年中国最重大的经济事件。1979年,一直贫困的小岗村实现了大丰收,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在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主持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推广。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于是,那张大包干契约,后来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份重要文件,成为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并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