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 扬帆于滔滔学海 第四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叶企孙先生教育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重质不重量”的思想,这个思想见诸文字的时间是他于1934年6月1日撰写的《物理系概况》,文中写道:“科目之分配,则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而不重量。每班专修物理学者,其人数务求限制之,使不超过约十四人,其用意在不使青年颓废其光阴于彼所不能学者。此重质不重量之方针,数年来颇著成效……”

叶企孙先生是个惜字如金的人,在数百字的本系概况中,关于“重质不重量”的阐述竟构成了该文的主体,从立论到实证,相当完整地勾勒出了这一思想的轮廓,简洁而又厚重。我们从这一文本透露的信息中可以判读出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重质不重量”大概是叶企孙先生从建系伊始就实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并且经过实践证明,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乃至理学院的一条成功经验。

“重质不重量”教育思想的提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世纪的中国,关于如何进行大学教育,还是一片混沌。大学的教育目标是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大都还在摸索之中。1903年,京师大学堂的《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提出了大学的教育目标,但亦属一个虚拟的大学理想,而非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1929年4月26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颁布,7月26日颁行《大学组织法》,提出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目标。但这些目标的提出,既对当时社会状况缺乏了解,又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只是生吞活剥式地照搬西方大学教育的理念,一般性地提出口号而已。对于一个政府来说,如果仅仅是表面地提提政策原则,而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状缺乏宏观认识,对本国科学实况的种种问题缺乏具体认知,对目标的达成缺少方法和步骤,有时提出目标不但难以达成,反倒会对科学与教育造成戕害。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