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译者后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出生于沙皇时代圣彼得堡的名门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五岁就出版了第一册诗集。他父亲是一位立宪民主党政治家,一九一九年携家流亡欧洲,一九二二年被俄国右翼保皇党人枪杀。同年,纳博科夫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随全家迁居柏林、巴黎,在这两个城市住了十几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大批俄国知识分子流亡到欧洲,他们开办俄文印刷厂,出版质量颇高的文学刊物,为俄国移民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一代年轻的俄国移民作家,纳博科夫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用俄文写作,以“西林”(俄罗斯传说中的神鸟)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诗歌、散文以及《玛丽》(1926)、《王,后,杰克》(1928)、《防守》(1930)、《黑暗中的笑声》(1932)、《天赋》(1937—1938)等长篇小说。纳博科夫的作品以崭新的面目从俄罗斯文学传统中脱颖而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的几部小说先后在英、法、德等国翻译出版,到一九四〇年移居美国的时候,他已经是俄国移民中公认的名作家,在西欧文学界也小有名气了。

然而当时对移民怀有偏见的美国,知道纳博科夫这个名字的不过百十来人。在为躲避纳粹迫害而“第二次流亡”的岁月里,纳博科夫一边靠教书谋生,一边继续写作。由于自幼就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也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他开始改用英文写作,陆续在《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作品。纳博科夫对美国式英语的运用日益纯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美国读者,但直到一九五五年发表长篇小说《洛丽塔》的时候,他的整个文学生涯才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这部小说写一个受情欲煎熬的中年教授亨伯特·亨伯特与早熟的浪荡姑娘洛丽塔之间的恋爱故事,以讥诮的笔调、新奇的结构和绝妙的语言勾勒出纳博科夫眼里的美国,并且用寓意、揶揄模仿(parody)等手法,在小说中织入了有关艺术和人生的多种主题。这部“深奥”的小说屡遭出版商拒绝,最后被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接受下来。奥林匹亚虽曾为法国先锋派文学出过一点力,却素有出版色情书刊的名声,这就为《洛丽塔》带来了更多麻烦。小说出版后不久,英国下议院将它当作“淫书”来抨击,并通过政府途径向法国施加压力,使这本书在法国和欧洲另几个国家成为禁书。然而美国海关却并不对它设防,于是《洛丽塔》迅速风靡美国,人们争读奇书,相析疑义,注家蜂起,众说纷纭,在欧美文坛刮起了一场“洛丽塔旋风”。纳博科夫本人在驳斥种种荒谬的指责后说,这部小说是“一个美丽的谜”。尽管在此后十几年里人们一直在争论不休地设法解这个谜,但《洛丽塔》已经成为美国小说史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却是公认的事实。《洛丽塔》带来的收入使纳博科夫能够辞掉学校的工作,全力从事写作。小说的成功为这位移民作家在美国及世界的文学市场打开了销路。在后来大约二十年中,除了诗歌、散文、评论和大量短篇小说之外,纳博科夫又发表了《普宁》(1957)、《微暗的火》(1962)、《阿达》(1969)、《透明物体》(1972)、《看那些小丑!》(1974)等长篇小说,而且将他的俄文小说全部译成了英文,使他的早期作品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纳博科夫以他的创作不断向公众证明,《洛丽塔》作者的声誉并非侥幸得来。他那幽默机智的文笔和变幻无穷的技巧使一位评论家惊叹道:纳博科夫“轻易地超越了任何一个用英文写作的小说家”。他创造的“纳博科夫式小说”是六七十年代一支突起的异军,对当代美国小说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难怪另一位评论家说:“不研究纳博科夫就无法了解今天的文学与上一代文学之间的差别。”一个英语并非其母语的外国作家竟能在群星竞灿的美国文坛获得如此煊赫的声名,在美国文学史上恐怕很难找到先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