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Part 6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心灵成长书吧:《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仁者,人也。”

孔子这句话,在台湾学者孙隆基看来,即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

仁,左边是“人”字旁,右边是“二”,这形象地表达出孙隆基的基本观点:中国文化中,“一个人”只能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才存在。

这颇有哲学意味,西方哲学也不断呈现类似的观点: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现代心理学则称:妈妈是婴儿的第一面镜子,婴儿从妈妈这面镜子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我最爱的波斯诗人鲁米也说: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

如此看来,中国文化的这个定义也蛮有普世价值。

但仔细解读起来,味道就有了很大差异。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其中的“你”,在心理学的解读中是妈妈,而在哲学的解读中,是上帝,是神。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彼此利用的“我与它”,另一种是放下所有期待后而可能发生的“我与你”。为了方便理解,我经常说,这是我的本真与你的本真相遇而产生的关系,而新人本主义心理学给这个说法一个非常拗口的学术词汇——主体间性。

然而,在也为神学家的马丁·布伯的原意中,“你”是上帝。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因为“我”的存在,有赖于“上帝”而非人。孙隆基就此说:“西方人的‘上帝’是个体‘灵魂’认同的对象。”

仁字中的“二”是什么呢?孔子给了答案——“亲亲为大”,也即一个人的存在有赖于要让亲人觉得他好。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