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幕 被五四引爆的北洋裂变 吴佩孚和他幕僚两种趋时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年轻时的吴佩孚,很有点愤青的感觉。他属于那种比较有正义感,有卫道精神的年轻人。这在晚清时节,显得有点不合俗流。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按家境,算是个穷人,二十出头,中了秀才。在一个并不发达的农村,吴佩孚这样的经历,足以让他变成一个志大气也盛的人。他的离家出走,最后投军,发迹,就源于一次跟当地乡绅的冲突——人家在过生日唱堂会,他嫌戏演得淫秽,于是出头大闹一场。自然把人惹恼了,将之告到官里。吴佩孚不得已离家出走,飘落北京,实在混不下去了,然后去投军。就这样,从吴秀才变成了吴丘八。

从戈什哈〔勤务兵〕做起的吴佩孚,当兵的生涯并不顺利。比起他的主公曹锟来,他的磨难似乎多了很多。如果不是赶个晚集,上了北洋陆军速成学堂,个子不高,身材也不魁伟的他,也许永远都无法出人头地。作为一个中国军人,他是少有的几位经历过日俄战争,跟日本军人打过交道的人。复杂的经历,让他明白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学会了审时度势,具有别的军人所没有的政治眼光。尽管如此,吴佩孚身上卫道的味道却始终都在。纵观他的言论和行为,他其实可以算是一个相当传统的人,从小受的儒学教育,是他思想的底色。在文化上,则是带有自大色彩的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主张西学中源。他的一位传记作者李满康,在他的传记里说,吴佩孚“十五岁从李丕森游,二十三岁受知于遵化秦树春〔与陆润庠同科之翰林,得中式原籍蓬莱邑庠得中秀才之意——笔者注〕,故其学问之渊源,亦无异于昔日之儒生,全承孔孟之余绪,其思想亦脱胎于儒家”。其失去军队之后的晚年,有所著述,诸如《循分新书》、《春秋正义》、《易经新解》、《正一道诠》、《明德讲义》之类,全系传统儒学的性理、教义的陈年旧章,道学气息极浓,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北洋遗老无聊的消遣,但他在得意之际的很多精神讲话即当年对军队的精神教育,大抵也是这个味道。五常八德,礼义廉耻,大抵上就是他的口头禅。1924年,一个日本人问他,民国创立,君主不存,“五伦失其一”,只剩下四伦,无君则谈不上忠,将如何收拾人心呢?吴佩孚回答说:“夫孝悌忠信,天之四柱也,礼义廉耻,地之四维也,天柱不立,地维不张,国乃灭亡,礼教救国,自为亘古不刊之论。”言外之意,虽然君主没有了,但五伦缺一的问题,并不存在。如果非要强调这一点,吴佩孚说,可以“正‘长幼之序’以代‘君臣之义’,怀敬老尊贤之观念以敷教于天下,则君臣之义以行,而不伤及父老政治之本义”。显然,在他看来,所谓五常八德、礼义廉耻这种儒家信条,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如果非要修补的话,也只能在儒家的语境内,用儒家的信条来修补,即所谓以长幼之序替代君臣之义,最后保全了君臣之义。他对于曹锟忠贞不贰,宁可随着一起背黑锅,也不肯自己独立单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的传统道德。到了他再次失势,二度下野之时,他就干脆鼓吹三纲至上,认为君臣即上下之义,长官之于部下,就是君臣。即使于他擅长的治军,也充斥了传统的气息。他的部队,尽管纪律比较严,但基本上不用外国留学生,即便国内出产的军校学生,也不甚喜欢。对军官,只用他自己办的学兵连出身的人。他练兵,最喜欢效法的人,是岳飞,是戚继光,是曾国藩,还有成吉思汗,没有一个西方或者日本的名将。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的学业,显然没有给吴佩孚多少西方的学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