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向斯特拉文斯基即兴致意 情感的法庭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音乐“无能力表达无论任何什么东西:一种感情,一种态度,一种心理状态”,斯特拉文斯基在《我的生活纪事》(1935年)中说,这种断言(肯定是过分夸张,因为怎么能否认音乐可以激起感情?)在后面几行里说得更为准确和细致:音乐的存在理由,斯特拉文斯基说,不在于它表达感情的能力。有趣的是,看一下这种态度引起什么样的恼怒。

确信音乐的存在理由在于情感的表达。这种想法,与斯特拉文斯基相反,大概是一直就有的,但是在十八世纪,它君临一切,变为主导,普遍可接受的,自然而然的事物;让—雅克·卢梭用了一种唐突的简单方式把它结为公式:音乐,和所有艺术一样,摹仿真实的世界,但是以特别的方式:它“不直接代表事情,但它在人的心灵中激起运动,以至人们在看见它们的时候感受到它”。这就要求音乐作品具有某种结构;卢梭说:“全部音乐只能由这三样东西组成:旋律或歌,和声或伴奏,速度或节拍。”我要强调:和声或伴奏,这就是说一切都从属于旋律;最为主要的是它,和声是一个简单的伴奏,“它对于人类心灵只有些微能力”。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学说在两个世纪之后,控制了俄罗斯音乐近半个世纪之久。这一学说不肯定任何别的东西。人们谴责所谓形式主义的作曲家忽略了旋律[意识形态头目日丹诺夫(JDANOV)十分愤恼,因为他们的音乐不能在走出音乐会的时候用口哨吹出来];人们劝音乐家表达出“一整套人类情感”[现代音乐,从德彪西(DE-BUSSY)开始,受到抨击,被认为无能力这样做];在表达现实在人身上激起的感情的能力上,人们那时所看见的是(完全和卢梭一样,音乐的“现实主义”):下半时的原则被改造成教条,用以抵挡现代主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