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同道切磋 “出家”与“回家”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评张三夕教授的《在路上》

三夕兄的随笔集《在路上》送给我快一年了。拿到书的当晚我便匆匆翻了一遍,当时就准备写一篇书评。后因内人患病和其他琐事,使我的书评和他的书名一样——至今仍“在路上”。

我在网上写大量的随笔杂文,主要还是来于他的启发和影响。记得七八年前一次聚餐闲谈时,他说自己在新浪上开了一个博客,我这才知道在博客上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文章,那时不像现在这样要经过审查才能发布。回家就点开了他的博客,他博客中的文章,内容上“千汇万状”,体裁上“五花八门”。读着读着我有点目迷五色,接着自己也开始技痒,开了博客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此后几年里,我一口气写了四百多篇随笔杂文,写杂文随笔成了我精神生活最大的兴奋点。在《在路上》的后记中,三夕兄自谦他的点击量比起我是“小巫见大巫”,可文章的好坏并不以读者的多寡来定,否则一则花边新闻便可获诺贝尔奖,再说,我开博客写杂文随笔,是三夕兄“导夫先路”。

如果说某人的学术专著,就像他身着西装革履,那么此人的杂文随笔,就像他趿拖鞋穿睡衣;如果说某人的学术专著,就像他在讲坛上抑扬顿挫的演讲,那么此人的杂文随笔,就像他在茶室里随意闲聊。因而,学术论文、论著即使不打官腔,也要压抑自己的个性情感,由于价值中立和感情淡化,是现代学术的基本要求,而杂文随笔恰恰需要独特的气质、鲜明的个性和迷人的趣味,没有个性、气质和趣味,杂文随笔自身便索然无味。写论文、论著固然离不开才学识,写杂文随笔则除了需要才学识之外,“还”得有或“更”得有情与趣。要了解张三夕教授的学术成就,当然必须读他的《批判史学的批判》《通往历史的个人道路》《中国古典文献学》等学术著作,但要想认识张三夕其人,最好去读他这本随笔集《在路上》。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