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 水陆通,贡赋等——隋唐时期的海内外交通 1.隋唐时期国内水陆交通的振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分裂,使得交通也受到了隔断。隋朝统一南北,原先区域性的交通网由此连成一片。隋炀帝大兴土木,开挖南北大运河,加强了江南地区与国家政治中心区域的联系。唐代开新路,修旧道,建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全国性交通网。七条从唐朝边州出发的路线,联结着唐朝与四周少数民族政权和海外各国之间的交往,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国,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首次传入中国,佛教也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文化不断传向四邻,汉文化圈开始形成。“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

经过六朝时期的发展,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主要经济区,“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隋朝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市),而此时的关中地区,由于北朝分裂政权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不能满足首都众多人口的物质需求,所需粮食要由江南长途运来。再加上南北朝分裂已久,统一王朝如何加强对东部地区、江南地区的控制,成为隋朝统治者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隋炀帝很清楚天下大势,他认为“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必须将政治中心东移。于是,他一面营建东都洛阳,同时开凿南北大运河,目的是“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与首都大兴城(西安)相比,洛阳地理位置适中,漕粮运输避开了黄河的三门峡天险,路程缩短,运输成本减少,江南的漕粮可以较为便捷地由水路运来。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穀水东至偃师入洛,由洛入黄河,再由板渚(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引黄河水东流,经今开封、睢县、商丘、宿州,至今盱眙对岸入淮,此段史称通济渠,又称汴河。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永济渠,引沁水与清水、淇水相接,复沿白沟故道及今南运河,直抵北方军事重镇——涿郡蓟县(北京)。大业六年(610年),又修浚从京口(江苏镇江)至余杭(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加上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所开的广通渠,南北大运河形成。大运河西抵长安,北至涿郡,南达余杭,总长两千余公里,自北向南沟通了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五大流域,形成了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轴心,北控军事重镇,南连江南经济区的水运网。唐、北宋两代,仍以大运河为漕运生命线。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