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8.藩镇割据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安史之乱爆发后,给唐朝带来了立国后前所未有过的浩劫,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名篇《长恨歌》中对此作了形象的描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朝政府为了尽快收复失地,平息这场叛乱,不得不实行战时的紧急举措,对那些出征有功的将军和怀柔反正的降将,都授予了节度使的官职,这样本来只设在边疆的方镇,在内地各处也普遍设置起来,其中都督之权重持节者都称为节度使,主兵事而不授节者称为防御使、经略使或是团练使。大的方镇统领十多个州,小的方镇辖有两三个州。

方镇最初设立之时,是在边境地区,且地位在道以下,形成的是道——镇——州的体制,与此相对应的职官层次则是采访使——节度使——刺史。但是,安禄山发动叛乱后,采访使已无法再统辖方镇,因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此,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将开元以来的十五道罢黜,改采访使为各镇观察处置使。从此以后,有的以节度使兼任观察使,有的以观察使兼任防御使、经略使。这样,本来采访使道与节度使方镇属于两种不同的区划,至此合二为一了。名为一道而又已经不仅仅是监察区域,称为一镇而又已经不仅仅是军政区域,于是道(方镇)成为了统辖州县以上的一级政区。隋初以来的州(郡)县二级制的行政区划,变成了道(方镇)——州(府)——县三级制。据史书记载,唐末所设立的方镇数量,在四五十个之间波动,除去首都京兆府和附近几个州及陪都河南府之外,其余的府州全都被方镇占据。这些节度使们拥有重兵,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相互勾结、抗命朝廷,形成割据一方的局面。他们的这些行为与古代的诸侯非常相似,因此当时的人就把方镇又叫做藩镇。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藩镇割据”。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