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二十四 不战而降 方向选择是大智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从君王后开始,齐国一直奉行“事秦谨”的国策。“事秦谨”,说白了就是不和秦国对抗。君王后与齐王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国策呢?

首先是不愿得罪秦国。与齐国“事秦谨”国策相匹配的是秦国的“远交近攻”。范雎入秦之后,秦国开始实行“远交近攻”的国策。齐国和秦国并不搭界,自然成为秦国的“远交”之国。“远交”的好处是不受秦国攻击,但是,“远交”的代价是三晋受到“近攻”。当三晋在秦国连年蚕食下苦苦挣扎之时,齐国倒是相安无事。但是,表面上的安宁实际上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当三晋灭亡之后,这个代价立刻就显露出来。秦国的“远交”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齐国不要援助三晋,让秦国放手削弱并灭亡三晋,可到三晋真正灭亡之日,齐国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其次是秦国的金钱战略。齐国“事秦谨”的国策能够执行数十年之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国用重金收买了权臣后胜和他的门客,这些拿了好处的蛀虫当然主张“事秦谨”。这样,秦国的金钱贿赂了齐国权臣,误导了齐王建。秦国用于贿赂的这点金钱和得到一个偌大的齐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是这么一点点钱却让后胜及其党羽出卖了齐国。

最后是五国伐齐的误导。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赵国是参与国之一,齐国对此耿耿于怀,而且汲取了教训。五国既然可以联手灭齐,齐国凭什么还管三晋之事?齐王建不懂得,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尽管复国,但是,齐国的实力已大不如前。此时只有赵国以一国之力在抵抗秦国的东进,如果赵国再惨败于秦,秦国的东进就无人可挡了。所谓唇亡齿寒,但齐王建还是不救赵,他和执政的君王后完全不懂大局。长平之战由于赵国指挥失误,加之军粮严重不足,最终是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灭。从此,齐国再也不能安享赵国抗秦所带来的短暂安宁与和平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