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8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旧时,最大笔的教育成本体现为支付给塾师的薪水,称为“束修”。张集馨的自撰年谱对他的每一位受业老师姓甚名谁、道德文章如何都有记述,却偏偏没有留下束修方面的记录,因此我们只能寻找旁证。与张集馨大致同时代的丁日昌(张生于1800年,丁生于1823年)曾经制订了一份《社学章程》,其中规定:“塾师一人,课徒以十人为率,每月酌给束修膳金五千文,月费一千文,按月支领。”从中可以看出塾师的月薪约为六千文。家塾的束修与社学大体相当,根据一些族谱的记载,道光—咸丰年间,江浙一带(张集馨是江苏仪征人)的家族延请塾师,束修也是五千文左右,折算成银子大约有四两,折算成人民币大约有600元。

当时一个小康之家一年的花销大概也就四十两银子左右。要寻常人家每个月掏出4两银培养孩子,一年下来,差不多就得五十两银,确是难以承受的负担,难怪张集馨说,“余自发蒙后,因家贫无力延师课读,频年易师,学业颇荒。”他还曾数度附读于亲戚家,以此节省一点学费。可见,为了支付张集馨入仕的这个早期投资,张家是捉襟见肘的。

道光元年(1821年),二十二岁的张集馨没有参加完童试,即还未取得生员的功名,便带着叔叔赞助的二百两银子,进京读书。按清代规定,未获得生员资格的考生,如果想参加乡试,还有个变通的办法:到国子监捐个监生,相当于到京城的国立大学当自费生,这叫做“捐出身”,有了国子监学生的身份之后,便可以参加在顺天府(北京)举行的乡试了。张集馨准备走的就是这条路子。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