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28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0-06-12 21:37:40

律己之难,甚于戒毒

弘一法师出家二十年后自我反思自己的佛教徒生活后说,我这二十年,一身的毛病真正得到改正的很少。印光法师也说自己常感羞惭,离真正佛教徒的修养还很远很远,常常说,人人都是菩萨,只我一个凡夫,告诫自己要惜福。明朝的憨山大山在佛教界的地位很高,不过憨山大师在受戒几年后,开始自动退回到三皈人的状态,因为憨山大师说,我不配做一个律僧,我没办法按照佛陀的教义中所要求的那样律己。

弘一法师和印光法师是当代佛教界公认的楷模,憨山大师则是佛教界的一座丰碑,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愧一个佛教徒的人格。然而,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感到十分的惭愧。很多人把这当作一种谦虚,这是对佛教的律宗缺乏了解所致,如果严格的去研究南山律,中国近两千年的所有的佛教徒,全部要汗流浃背,因为他们的行为几乎处处与佛陀的教义相左,都是典型的心口不一的人。认知和实践严重脱离。宋以后,更如此。佛教徒犯戒,几乎泛滥成灾。

律己是很难的,为什么如此之难呢?以我所知的有限的心理学知识,我推测律己就是一个用理性战胜自己的感性和本能的行为。律己的本意是要自己成为一个完全理性的人,不犯任何理性上的错误。但是荣格博士说,人的认识能力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直觉、知觉、情感和思维,知觉和思维属于理性,直觉和情感就是非理性的行为,在荣格博士看来,没人能完全摆脱这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的作用,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所不同的只不过认知各要素所占的比重不一样而已。因此纯理性的人是不可期待的,我们只能说一个人在某一时刻,某一个问题上能表现出理性,但是无法在任何时刻,任何问题上表现得理性。姑且不说思维能力本身是一项十分难掌握的能力,就是情感障碍,又有多少人能克服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