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39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一、实力对比。第一批造反者,就像新产品的推出者,人们对产品还不熟悉,市场需要开发,所以此时,他的实力尚小;而他的对手,尚未受到重创,实力犹存。

二、先驱者本身不见得是优秀的领导,他们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却不见得他们的能力个性/心胸修养/见识等配得上成功,真正的成功者多数是从实践中优胜劣汰炼出来的。

三、经验。总的来说,先驱者属于第一批吃螃蟹者,所得经验要靠自己摸索,所以犯错的概率也更高。

四、时间。斗争的成功需要时间,有的先驱者在革命中途,大限已到,撒手西归,也是一个原因。

就想到这些,有其他的发现待将来补充。

鉴于类似的道理,我在想,在商业上是不是做个跟随者更好呢?

日期:2010-09-12 15:57:46

●●105.军事篇:李牧败匈奴---诈,乃用兵的重要原则之一

李牧是战国末期的一代名将,据说生平不曾一败,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最杰出将领,与白起、王翦、廉颇一同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取得显著效果,使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屡败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的军事力量又得到恢复并强大起来,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李牧便被赵惠文王派往北方独当戍边之责。 李牧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牧。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代之。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出战多数失利,损失伤亡很重,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再三勉强,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于是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入侵。 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匈奴单于贪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设奇阵,用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人。接连又灭掉蟾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