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时,契丹遣其南大王来援,屯于太原城下。刘继业(即杨业)言于北汉主曰: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遭涂炭,陛下长享贵宠,不亦可乎?

可以说,这是一条万全之策。从当时的形势看,北汉本身地方狭小,它的北方是强大的契丹,南方是新兴起的宋,北汉本身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随时有灭亡的危险。从长远来看,北汉或者灭亡于辽,或者灭亡于宋,二者必居其一。相比较而言,契丹是野蛮和落后的一方,宋是文明和先进的一方,而且,宋与北汉血浓于水,而和契丹则语言风俗均不相同。所以,杨继业的这个建议可谓一举三得。第一,从民族利益出发,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反抗契丹的侵略,也可使山西的百姓免遭战争之苦,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第二,对刘氏王族也是有利的,主动投诚,刘氏王族可以获得宋朝相对优厚的待遇,长享富贵,而一旦城破被俘,则只能成为阶下囚。第三,对于杨继业个人来讲,既可以兄弟团聚,又可以完成他抗击契丹的宿愿。

可能有人会说,契丹兵强马壮,杨继业的这条计策不过是纸上谈兵,听起来很好,却没有什么可行性。其实,这种怀疑是没有道理的。此时,正因为“北汉难于自顾,契丹兵强马壮”,所以契丹兵才会“骄而无备”,为突然袭击创造条件。公元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原城被宋军攻破的情况下,北汉的降兵仍有三万之众,杨继业建议降宋的时候北汉的部队应该更多。而且,契丹的优势在于骑兵的突击作战,如果在夜间发动突袭,契丹骑兵的优势便无法发挥。北汉发倾国之兵,加上由“老于边事,洞晓敌情”的杨继业率领,取得胜利应该是有把握的。他知己知彼有勇有谋,后来在雁门关,就曾以数百骑兵,突击契丹大军,获得大胜,就是最好的证明(具体情况在以后章节中有专门论述)。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