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9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亲冷不防听到这个说法,必然又会大为惊异吧?但实际上这其中是不容置疑的,让我为亲娓娓道来:心之体是性,性之源是天。能够“尽心”,也就是能“尽性”了。《中庸》中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说“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所以说,这是生知安行,属于圣人份内的事。而说到“存心”,说明还不能尽其心,所以才需要加一个“存之”的功夫。必定是“存”了很久了,等到不需要刻意存而自然能存的时候,然后才能进一步言“尽心”。“知天”的“知”字,如同“知州、知县”的“知”字,知州则一州之内的事都是自己的事;知县则一县之内的事都是自己的事。知天,就是与“天(理)”合一。而“事天”犹如儿子事奉父亲,臣子事奉君王,犹然是自己和天还是分离为二的。天之所用来用来统领我的,是心,是性,我只要存这个心这个性不敢丧失,养这个心这个性不敢戕害,如同“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一样。所以说,这是学知利行,属于贤人份内的事。至于“夭寿不贰”,则与“存心”又有不同。存其心者虽然不能尽其心,但是已经是一心在向善上了,偶尔有“不存”的情况,只要在意识到时主动“存”就可以。现在让人“夭寿不贰”,(从其反面也就)说明他们还可能会因为际遇的穷通而“贰”其心,以际遇的穷通而“贰”其心的人,说明他向善的心还不够专一。这就连“存心”的标准还不能达到,又谈什么“尽心”呢?现在暂且让他们不以际遇之穷通而“贰”其为善之心,犹如说:生死夭寿皆有定数,我只要一心向善,修养自身,以待天命而已。这恰恰说明他们平日尚不知道有天命。“事天”虽然犹然将自己和天分隔为二,但是已经真切地知道了天命之所在,只是恭敬地事奉天而已。像“俟之”这种说法,还是不能真切地知道天命之所在,还是有所等待。所以说“所以立命”,“立”字是“创立”的“立”,如同“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的“立”字。但凡是说“立”的,都是之前未尝有而现在开始建立的意思,都是孔子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那一类的。所以说,困知勉行,是普通学者份内的事。现在把“尽心、知性、知天”认为是格物致知,使初学者还不能做到坚定其心,就急切地用圣人生知安行的事来苛求他,就如同捕风捉影,令人茫然不知所措,这岂能不造成“率天下而路”的结果呢?当代提倡(朱熹那种版本的)格物致知的弊端,也就昭然可见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