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到底实情真如曾国藩所奏呢?这一点儿我们只能相信官方的说法。但曾国藩恰恰遗漏了法国领事丰大业先开枪这个事实,如果没有他一意孤行的采取挑衅行为,天津教案可能也不会发生。曾国藩为什么没有将这个情节写上,我们不得而知,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能就是写上也无法改变事件的性质。

日期:2012-05-18 18:40:18

查明的案件情况,第四步就是抓人,抓“骚乱分子”,这个事情比较麻烦。事件没有前期预谋,属于民众自发而起的,没有明确的组织者,而且场面非常混乱,谁动的手谁打的人,都是一笔糊涂账。而这时,法国方面也跳出来摆明了自己的立场,一共提了四点要求:重修教堂、埋葬丰大业、查办地方官、惩罚凶手。表面上看来这四个条件提得还不算是过分,但其中最难办的就是后面两条。法国要求处理天津官员,不是什么引咎辞职或者关进大牢,而是要将天津府县的官员杀头抵命。这让曾国藩非常地难以接受,别说是他,就是北京也不同意这个要求。虽然说天津的官员有失职的地方,但毕竟这个事情与他们的处置关系不大,所以杀了他们显然是处理过重。而在这段时间里,曾国藩也在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漫天遍地的指责确实让他冷静了许多、看清楚了很多。刚到天津他有点儿两眼一抹黑的感觉,工作思路基本按照崇厚的思路去走。可几步下来,曾国藩从国家功臣一下子变成了国家罪人,而这些步骤不全是曾国藩一人所为,但他是主事的头头,所以不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是个人意志的反应,曾国藩都要成为第一个被唾骂的人,崇厚反而能置身事外,这样的处境让曾国藩不得不考虑改变工作思路。对付洋人看来只是一味的顺从是不行的,别说洋人得寸进尺,就是达到他们满意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曾国藩逐渐改变了和洋人谈判的策略,硬软兼施,特别是在处理官员的问题上和洋人争锋相对。你不是说要杀吗?那就给个杀的理由。洋人说天津官员和百姓是一个鼻子孔出气,所以他们要为事件负责。曾国藩告诉他们官员们已经就地免职送去刑部治罪了,而杀人偿命是应该的,可官员们没有动手杀洋人,甚至差点儿自己被洋人杀了,这笔账怎么算?这下洋人没话说了。是啊,官员们没有参与,罪不至死啊,洋人也明白这点儿,但他们却不承认,非咬着要杀了这些官员,于是曾国藩和洋人的谈判不欢而散。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