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附录二 记服装企业家印常荣 金宝森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访谈者按]金宝森先生是印嘉佑先生的姐夫,也就是印常荣的女婿。印嘉佑的姐姐名印丽雅,在印嘉佑先生的口述中对她的情况有比较具体的讲述。

金宝森先生这篇文章发表在由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北京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辛亥革命后的北京满族》一书中(321—326页),对于印常荣先生的情况,与印嘉佑的叙述略有参差,而以印嘉佑先生所述更为平实坦率,可互相参照。这里截取的,是金先生文的一部分。

印常荣,字华亭,满洲镶白旗明辉佐领下,萨克达氏。父亲萨克达德山,幼年读书,成丁后,被挑选为马甲养育兵,就读于国子监,成为候补天文生。成家后,由于钱粮极少,只好去私塾训蒙。但仍难以养家糊口,遂弃学而从事手工劳动,在家中制做旗人妇女使用的“两把头”,拿到花市、隆福寺、护国寺等地摆摊售卖。辛亥鼎新后,因“两把头”无人使用,改做绒绢纸花,以为赡家之计。

常荣家从清兵入关后,世居北京。他于1903年出生在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南小市口内中国强胡同枣树院1号。常荣幼年失恃,1911年继母生弟常庆,1925年再继母生弟常禄。常荣幼承父训,颇谙满族礼仪,友爱两幼弟无间,直至逝日。

常荣8岁开始读书,12岁小学四年级毕业。此期间,历经辛亥鼎革与家庭变化,首先改变了姓氏。萨克达系满语,汉译为祖或老,其父唯恐余人接交互通姓氏时有不恭之嫌,乃以其祖名之第一字为姓,改萨克达为印。其次,家庭经济日益困顿,被迫辍学,习做绒绢纸花贴补家用。军阀混战,市面萧条,小本生意也无法维持。16岁(1918年)经人介绍,到东单牌楼三条内官场胡同31号,宁波人开设的周记女服店内学徒。由于他聪颖好学,肯吃苦,诚实勤朴,颇得师父师母及师兄之欢心,技艺长足进步,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期未满,就已开始接细活了。20岁(1922年)出师后,按店规必须留在店中工作三年。一次意大利外交官夫人晚上送来一块纱料做礼服,翌日8时要穿,常荣以其精湛技艺,全凭手工缝制,一夜完成,准时送到,无论裁剪样式或做工,均属上乘,使该夫人十分喜悦,赞不绝口。除为师父挣来高报酬与信誉外,他本人也得到该夫人10银圆的“赏”,这10元约合10袋“洋白面”。不久就升到裁剪长工人了。一时名噪京华,许多妇女服装行业争相高薪聘请,1926年转至东城干面胡同内东石槽胡同朱记女服店任技师。1930年,二弟常庆、表弟王崇武均已学徒出师。三人合作,在东四牌楼炒面胡同内,设立“华茂女子服装手工局子”。 三人自己揽活自己做。由于手工精细,恪守信誉,活源不断。当时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印常荣就到各国使馆内搜揽活计,多为来料加工。背回来料子,做成后再背送回去,十分辛苦。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