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3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4-01-08 09:38:41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九 身败名裂(6)

上回说到朱棣命锦衣卫“穷鞫”逆犯,一定要问出主谋与更多的同党——

事实明摆着的,赵王此时是最大的目标,如果一定要严究主使,将不可避免地把风暴的中心引向他那里。

雄猜多疑的朱棣自经“宫变”这一吓后,对身边人愈发不信任了,他怀疑身边还隐藏、潜伏着随时会进毒害他的坏蛋,欲把他们像米桶里的虫子一样,一条条地全给挑出来,这是他命锦衣卫“穷鞫”的本意。但他很快发现,穷问逆犯,与保护三皇子,这两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遂决定迅速了结此案。所以当锦衣卫再次奏报谳词(审讯所得供状),尽管仍没有捞出大鱼,只是多了几条小鱼虫时,他还是画了朱批,下旨将逆犯全部处死。

当赵王的“粉丝”在北京西市掉了脑袋,赵王高燧闻讯,却关起府门,连呼庆幸。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他岂止湿鞋,他简直是落进粪坑里,一身臭浆,居然洗干净了,全身而退,没有受到牵连。这当然全拜父皇所赐,是老父亲保护了他,也赖长兄皇太子替他维持。不然削爵废罢之祸,其可免乎?!

高燧经过这一番挫折,从此“益敛戢”,不敢对皇位再存丝毫侈想了。

黄俨在这件大案中,为保护赵王、护佑其同类,立下了不小的功劳。这场内外勾结、试图谋害“圣躬”的宫廷政变,没有在内廷引发残酷的大杀戮,一如永乐朝中前期所经历的,这既有太监黄俨的调护之功,也表明到了永乐晚年,经过多年的深耕,宦官势力盘根错节,相互借重、荫护,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稳固的程度,即便朱棣本人也无法摧枯拉朽般将其一击捣毁了。好比赵王高燧,他之所以逃脱惩罚,毕竟他是皇子,皇帝、皇太子都要保他;然而此案中另一个陷得很深的人物:太监杨庆,也没有因为他养子是谋逆案的主谋而受到太大的波及,只稍微沉寂了一段时间,依旧风生水起,正是这一状况的很好体现(杨庆事迹,详见下一章)。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