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35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钻山沟沟的所以不容于社会,那是因为如果大家都去钻山沟沟,那么社会责任谁来担当?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据钱穆先生考证,这一年,吴国侵伐陈国,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一路上先后三次遇到四位所谓的隐者。第一次是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把一路风尘的孔子比作“衰德”之凤,还告诫他:“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从车上跳下来,想和他聊聊,不料这位老兄却“趋而避之”。遇到长沮和桀溺的时候,两人正在田里耕作,孔子命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哪里,结果渡口没问到,反挨了一顿训。第三次是子路迷路,与荷条丈人相遇,丈人好心留宿,并展示了他中意的生活:“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讲述了遇见荷条丈人的经过,孔子认定是“隐者”,命子路原路返回讨教,只是丈人早已离去,不知何往。

日期:2014-10-06 09:24:23

【连载81】

这三次中尤以“子路问津”一遇,长沮、桀溺着实不客气。钱穆猜他们可能是蔡国的遗民,“或抱亡国之痛,有难言之隐”[2]。当子路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长沮反问道:“赶车的那人是谁?”回答是孔丘。长沮说:“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长沮没好气地说:“那他知道渡口在哪。”子路复问桀溺。桀溺说:“您是哪位?”“晚辈仲由”。“孔丘的徒弟仲由?”子路恭恭敬敬地回答“是”。桀溺漫不经心地说:“如今这世道乱,就如滔滔浊水,到处泛滥,谁能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躲避世事的人[3]。”——桀溺的意思把孔子外出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看作是躲避坏人——说完,继续耕作,手不停歇。子路回来报告。孔子怅怅地叹息说:“我们总不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我不是人类的一分子又是什么呢?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哩。”鸟有鸟的活动轨迹,人有人的活动范围,“鸟兽不可与同群”实在是孔子对漠视社会责任的一种斥责。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