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假托古语和伪作古诗的动机尽管不同,对古文本横插一手,意味着苏轼并没有抱着“上供食余冷猪肉”的心情作文章,他是把自身的处境和心境融入历史的洪流之中,无彼无此,无往无今,这反而显示了体现文化的敬惜之意。

我们根据李白的自述也会发现,除了赋诗、炼丹、饮酒、求仙、谋官以及放言高论之外,大约终其一生,他还有许多时间是用在大量的文字摹写上。与李白相去不过年的段成式在他那本著名的笔记之作《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上说:“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惟留《恨》、《别》赋。”这就相当清楚地解释了李白能够自出机杼、别作高咏,并不是天纵英才而已。

根据李白自己的描述,从五岁开始他就能“诵六甲”(大约是推算六十甲子、学习书计之事),“十岁观百家”,也在呈给宰相张镐的诗里说自己“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以一个没有资格出身入仕的贱商之子而言,这些练习当然不是为了应考,而是游戏。对于士子来说,雕章琢句可能是深重而漫长的折磨;对于李白来说,则是从小陪伴成长的游戏。

没有实用的目的,却带来极高的锻炼效率。今本《文选》共收一百三十家诗文,三十七类七百多篇作品,即使仅通拟一遍,也是极为旷日费时而无实利可图之事。李白年幼的时候既不可能有博一功名的非分之想,而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摹拟数量如此庞大的旧章,怕也只有萧统的《文选序》本身可以为之复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