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章 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 第四节 个人对时代的承担:《帕斯捷尔纳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前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是王家新在这首诗中歌咏、倾诉、以期达到“一种灵魂上的无言的亲近”的对象。在分析诗歌本身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这位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原来是一位注重自我内在体验的现代诗人,但在苏联建国后被逐渐剥夺了自由写作的权利,他经过长期沉默后,于50年代后期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又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再度受到国内的严厉批判,此后他不得不屈服于这种专制的压力,直到去世。显然,在这首诗里的帕斯捷尔纳克的形象被强烈地涂抹上了诗人王家新的主观色彩,用他的话来说,帕斯捷尔纳克比起苏联专制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他“活得更久,经受了更为漫长的艰难岁月,……他更是一位‘承担者’”[8].但他的活着并非是媾和于黑暗的年代,而是保持着自己的信念与良知,要比死者承受更多的痛苦和压力。

在《帕斯捷尔纳克》[9 ]这首诗中,王家新这样刻画这位诗人的境遇与精神:“你的嘴角更加缄默,那是 // 命运的秘密,你不能说出 /只是承受、承受,让笔下的刻痕加深 /为了获得,而放弃/ 为了生,你要求自己去死,彻底地死”. 诗中所有意象几乎都集中于时代的苦难:“那些放逐、牺牲、见证,那些 /在弥撒曲的震颤中相逢的灵魂 /那些死亡中的闪耀,和我的 // 自己的土地!那北方牲畜眼中的泪光 /在风中燃烧的枫叶 /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面对苦难的唯一选择,只有承受。帕斯捷尔纳克只有承受更疯狂的风雪扑打,才能守住他的俄罗斯,而承受的结果便不再是苦难,“这是幸福,是从心底升起的最高律令”. 诗歌本身已经清楚地表达出了这些意向,而且把它所能说的全部说了出来,这在90年代初的中国是震憾人心的。所以这首诗一经发表便传诵一时,它以个人的睿智和忧伤体认了一个时代苦难的形象,然后确立起了一种要求承担苦难并朝向灵魂的高贵的存在尺度。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