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五章 还都南京 第二节 英辞未拟,惜此离思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946年10月5日,前往重庆接洽船只的人员已与民生轮船公司谈妥,史语所返京在即。身在北平的傅斯年电示董作宾:“公物即搬山下,弟已分电京渝接洽,船只恐必须在重庆换船,弟月中返京,盼十月中本所能迁移。前因停船及沿途困难未敢即动,今因江水将落势须速办。”董作宾接电后,迅速组织所内人员行动起来。

在这座山坳里一口气憋了六年,终于盼到了重返京都的一天,所内男女老少闻此消息皆精神振奋,情绪昂然,大有杜工部当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心情:“塞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众人于泪眼婆娑中收拾行李,打点包装,盘算着回到南京将怎样开始新的生活。

早在此前的几个月,史语所同仁就决定在这块哺育过自己的热土上,留下一个标志性纪念物。在董作宾具体策划指挥下,几十名当地土著和史语所几位年轻的研究人员,将一块大石碑从山下运来,于板栗坳牌坊头最醒目的地方立起——这便是史语所在李庄这块庇护了“下江人”六年的文化圣地所留下的一件最为重要的历史见证。

纪念碑碑额为董作宾用甲骨文书丹“山高水长”四个大字,其意乃借用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名句。当年范在他那著名的《严先生祠堂记》结尾处,以饱满的激情与至诚颂扬他的老师:“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如今,对滋养庇护了自己近六年的山川大地与乡邻百姓,史语所的学者们同样以这一动人的词句来表达内心的感念之情。碑额下是“留别李庄栗峰碑铭”几个大字,铭文由史语所才子陈槃撰,劳榦书。文曰: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