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贤明境界:从善如登,见贤思齐 凡圣只在一念间,求则得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自古以来,能达道德境界之人,皆为贤明之人,他们越过功利的诱惑,视为他人、为社会而生为目标,因而,德成了必不可少之要素。于冯友兰先生而言,只需努力追求,德便会翩然而至。但浩然之气、廓然大公、表里相应都非常一蹴而就之德,毕竟从善如登,唯有时时见贤思齐,不断自省,方达道德之境。

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理想人生》“论命运”

哲学史上,人的本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中国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之争;西方的哲人则将二者合二为一,产生了人的两面性的认识。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家普罗提诺将其概括为:“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无论人性的最初如何,世间的大多数人都是过着庸庸碌碌的凡人生活,就像《凡人歌》中所唱得那样:“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这就是凡人的生活,在众多的同类中游弋,寻找栖息之地,努力解决温饱,以求安身立命。凡人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图取功名富贵。而那些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

圣人其实就是脱俗的凡人,他们按自己亘古不变的法则去实践对自我的塑造,奋斗至最后一刻。成为圣贤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德。此德并非由遗传而来,需靠后天的努力以获得,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只需心中坚定而执著地追求道德,就能从平淡中超脱,在凡人中凸显,成为备受世人敬仰的圣贤。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