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 四川都江堰 第四节 元、明、清都江水利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自李冰创建都江水利工程起,经两汉到唐宋,主要的建筑材料,一直是“破竹为笼,以石实中”的竹石笼。竹石可以就地取材,施工简便,质地较软,适于多变的岷江河床。但它的缺点也很突出,不坚固,易遭洪水冲毁,不耐腐,必须经常更换。为了改变这些缺陷,从元朝起,人们提出了用铸铁和条石等材料来代替竹笼卵石的设想。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蒙古族)和灌州判官张宏即用此法修堰,他们经过小范围的试验,证明切实可行后,在后至元元年到二年(公元1335—1336年),推行于整个大修工程中。当时主要的水工建筑,多用石灰浆砌条石结构,条石之间铸铁锭联结,并用桐油拌石灰和麻丝填塞缝隙。其中关键工程——内外江的分水鱼嘴,甚至采用全铁结构,他们用16000斤生铁,铸成一个大铁龟,作为分水鱼嘴。这是都江水利工程中建筑材料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次用永久性建筑来取代临时性建筑的尝试。它确实很有成就,使都江水利工程出现了以前不曾有的、几十年无大修的局面(图6)。

用全铁浇铸鱼嘴,到明朝时有所发展。元朝的铁龟鱼嘴虽然很坚固,但岷江河床的沙砾层很厚,当年安装铁龟鱼嘴时,虽然对基础也作了一些处理,但因挖得深度不够,几十年后,当基础被洪水淘空时,铁龟也就不起作用了。因此,当明朝后期再铸铁质鱼嘴时,除增加鱼嘴的用铁外,也很重视基础处理。工程进行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由按察使佥事施千祥、崇宁知县刘守德等主持。先淘基坑,于基坑内密植300余根柏木桩,用沙砾填实后,再在上面砌筑厚石板和浇铸厚铁板。在这个基础上,再铸成两个“首合尾分”的大铁牛。这一工程共用铁72500斤。当时在牛身上铸有如下铸文“问堰口,准牛首;问堰底,寻牛趾;堰堤广狭顺牛尾。水没角端诸堰丰,须称高低修减水”。这一工程仍然因为基础不够深厚,几十年后被毁。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