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古代的毛纺织 第三节 毛纺织技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我国毛纺织技术的起源是十分早的。《禹贡》中曾有这么一段记载说:传说早在夏禹时代,地处北方和西北的兄弟民族就已经有加工过的毛皮和毛纺织品了。这个说法,是与历史事实吻合的。由于毛织物在地下不易保存,因而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年代较早的毛织物实物发现的虽然不多,但是还是有所发现的,近年曾在青海都兰诺木洪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出土一些毛织物的残片,经密约每厘米14根,纬密约每厘米六至七根,经纬纱投影宽度平均约一毫米,最细0.8毫米;另外还曾在新疆罗布绰尔的公元前1880年遗址出土一些毛织品,经纬密约每厘米五至八根,经纬纱投影宽度平均约1.3毫米,最细一毫米。它们的出土,不仅印证了有关的传说,又弥补了文字记载的不足,清楚地显示出兄弟民族在3000多年前毛纺织技术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商周时期,毛纺织技术逐渐趋于成熟。新疆哈密商代遗址出土的一批毛织物,组织除平纹外,还有斜纹及带刺绣花纹的产品,织物的经纬密度也比以前显著增加。其中一块平纹刺绣毛罽,经纬密度为每厘米20—16根;一块双色毛罽,组织为斜纹,经纬密度为每厘米30—10根;一块山形纹罽,组织为斜纹,经纬密度为每厘米24—20根。吉林市星星哨周代晚期墓葬出土过一块毛布面衣,织制得也相当细致,每平方厘米的经纬纱均为20余根。经纬向密度的大幅度增加和斜纹组织的普遍利用,表明当时毛纺织技术已出现突破性进步。这时期,不仅边疆地区兄弟民族有毛纺织生产,在中原地区的纺织生产中毛纺织生产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据西周时期铸成的青铜器“守宫尊”记载:有个名叫周师的贵族,曾经赏给他一个叫守宫的下属“苴幕(即用大麻的雌麻纤维织的帐幕)五、苴幂(雌麻织的苫布)二、毳〔cui翠〕布三”,毳布就是当时织制的比较精细的毛织品。在《诗经》中也有“毳衣如璊〔men门〕”的记载,据《说文》对这句话所作的解释,毳衣即以当时生产的毛织物裁制成的吉服。至于民间日常所穿着的,也不断见于秦以前的著作。在《孟子》中曾有许行“与其徒皆衣褐”的记载。褐是比较粗的毛织布,许行是“农家者流”,以不辞艰辛、躬亲劳苦为治学行事之宗旨,所以他与其徒亦皆以为衣。在《诗经》中,也曾有慨叹岁晚天寒,“无衣无褐,曷〔he合〕以卒岁”的话,说明褐在当时是被众多下层人民所倚重的,是他们借以御寒过冬的主要衣着材料。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