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衰落 第十节 利玛窦与近代科学的传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6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开创了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局势,并引起了欧洲社会的重大变革,与沉闷的中国社会和学风形成鲜明的反差。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来,以及传教士的来华,近代科学技术亦开始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

图20 《天工开物》中的“升炼倭铅”图

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553—1557年),葡萄牙人入据澳门,澳门成为耶稣会在东方活动的重要据点。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是利玛窦(Matteo Ricci,公元1552—1610年)。

利玛窦,字西泰,号清泰、西江、大西域山人、利山人、西泰子,意大利人,耶稣会会士,1582年到澳门,先后在肇庆、韶关、南昌、南京传教,1601年定居北京,直至去世。为了在中国立足,他学汉语,习华俗,着儒服,并按中国士子的习惯起中国名号。同时,他利用传播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知识阶层扩大影响,成为在中国传播近代科学技术的第一人。著名的科学家瞿太素、徐光启、李之藻都曾向他学习,受到他很深的影响。

经由利玛窦介绍而传入中国的近代科学,主要有数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等几个方面。

瞿太素是向利玛窦学习近代科学的第一个中国学者,先后学习了同文算法,浑盖图说,欧几里得几何学。他或用中国古代算经的术语,或用自己新创的术语,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译成汉文,在朋友中传阅。他翻译了《几何原本》第一册,但没有刊刻。后来,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刊行,为最早在华出版的系统介绍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著作。同时及其后刊行的数学著作还有:利氏和徐氏合编的《测量法义》,介绍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利氏与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介绍实用算术方法。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