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章 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节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统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任何一个政权或部族对疆域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因此,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后,无不以各自的生产需要为选择取舍的标准。汉族很早就成为单一的农业民族,汉族建立的中原政权无不以农为本,以农立国,也就是以能否适应农业生产作为开疆拓土的前提。前面提到的中原王朝的主要部分,就是一个最适宜的农业区。而在这一区域之外,在生产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一般还难以开发。例如这一区域的北界并没有明显的地理障碍,但寒冷和干旱的气候却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所以即使在北方的游牧民族退却的时候,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也很少越过这一界限。汉族移民的主要流向是南方,直到南方人口相对饱和以后,才不得不转向东北、台湾等地和海外。

牧业民族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较低,往往满足于游牧生活,只要能从中原获得茶叶、纺织品和金属工具等必需品就会年复一年地“逐水草而居”(顺着有水源和牧草的地方迁居)。即使进入了农业区,牧业民族也不会自觉改变生产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元朝初年会有人向皇帝建议将汉人统统赶走,将他们的耕地全部辟为牧地。

人口数量也是对疆域范围的一项重要制约因素。人口太少,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扩大疆域。即使一时扩大了,也无法维持下去。西汉时的人口大约是6000万,在其正式行政区(不含西域都护府辖区)内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足14人。在自己的疆域内还有大片处女地的情况下,扩大农业生产或获得经济利益就不能成为对外用兵的正常理由。非汉族政权在进入中原地区以后,都避免不了本民族人口太少的矛盾。清朝入关以后,举族内迁,东北几乎成为无人区。本族既无起码的人口加以经营,又不许汉人开垦,就只能采取划为禁区的愚蠢政策,结果使俄国侵略者轻而易举地攫取了大片土地。但是人口的增长必须以生产的发展为前提,在历史上的中国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地域范围内,如果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人口数量就无法维持,更不会增加。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四亿多人口就是完全由本国疆域内生产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供养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