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章 对亲代与子代关系的探索 第三节 对生物遗传变异的利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秦汉以来,人们有意识地利用生物普遍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进行定向的人工选择和培育,产生了许多优良的品种。

(1) 作物选种

在汉代《汜胜之书》中,对多种作物选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麦子要选穗大强者,黍粟应选纯色好穗。《齐民要术》不但提出选纯色好穗,还要“别收”(单独采收),种在种子田里,收割时要单独存放。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在选择育种方面,还应用了单株选择法。根据《康熙几暇格物编》记载,当时乌喇地方(今吉林省吉林县境内)有棵树孔中“忽生白粟一科”,当地首先选用了这棵白粟种进行繁殖,结果是“生生不已,遂盈亩顷,味既甘美,性复柔和。”康熙皇帝在获得这种白粟良种后,也叫人在山庄里进行试验,结果证明这种白粟的茎、叶、穗都比其他种大一倍,而且成熟还快,果然是良种。这种单株选育的成功,对康熙有很大启发。他由此推想,古代的各种优良作物品种,也决非是原先就有的,而是人们通过对变异的选择培育才逐渐形成的。他说:“想上古之各种嘉谷或先天而后有者,概如此。”后来他又应用这种单株选择法,成功地选育出一种早熟高产的优质水稻,取名御稻。据前书记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康熙在田间巡行,“忽见一棵高出众稻之上”的稻子,他还发现这株稻比普通稻子成熟早,当时是阴历六月下旬,普通稻“谷穗方疑”(灌浆),这株稻的子实却已“坚好”。为了弄清这种早熟性状能否遗传下去?康熙便把这株稻的种子单独收下来,第二年在田间实验种植。结果证明,这株稻的早熟性状是遗传的,六月时先熟,并“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皇宫中用稻米的主要来源。康熙进而推断,这种稻既然适合在无霜期短的东北地区种植,应该也适于在无霜期长的江南地区作一年两熟。因此,他决定在更大的地区范围推广,公元1715年先在江浙地区推广种植,第一年在苏州地区就获得了一年两熟的成绩。在推广“御稻”过程中,康熙始终坚持“御稻”与普通稻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御稻”在江浙地区推广的第二年,两季相加亩产已达五石二斗,比对照田每亩多收一石三斗。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以后,很快就推广到安徽、江西等地。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