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章 明清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与衰落及向近代学校的演变 第五节 清末学校逐渐走向近代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鸦片战争(公元1840—1842年)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利用不平等条约夺取到的特权,在中国设教堂、办学校、开医院、发书刊,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的侵略和影响。这时期在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推行以拯救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奕訢〔xin 欣〕 (公元1833—1898年)、曾国藩(公元1811—1872年)、李鸿章(公元1823—1901年)、左宗棠(公元1812—1885年)、张之洞等。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洋务运动”服务的。他们兴办的新式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公元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公元1863年)、广州同文馆(公元1864年)、武昌自强学堂(公元1894年)等;二是军事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公元1881年)、天津武备学堂(公元1885年)、广州水师学堂(公元1887年)、南京陆军学堂(公元1896年)等;三是技术学堂,如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公元1865年)、福建船政学堂(公元1866年)、上海电报学堂(公元1882年)等。这些学堂没有统一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学校系统,教学内容除了“四书”、“五经”等“旧学”之外,主要是“西文”、“西艺”。此外,洋务派还办理留学教育,派遣学生前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公元1872年由容闳(公元1828—1912年)带领青少年赴美,这是清末派遣到外国去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洋务教育走的是一条“借材异域”的道路,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科学技术,加上学校管理不善,成效不大。但它毕竟在中国开设了第一批外语、军事和科技学校,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翻译了第一批科技书籍,培养了第一批科技人才,使中国的学校教育开始踏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