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 宋辽金元民间杂技 第三节 对传统杂技的继承和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鼓棒

在先秦、两汉和隋唐“弄丸”、“弄剑”的杂技艺术基础上,推陈出新,衍出了鼓棒的新节目。鼓棒与“弄丸”、“弄剑”一样,是表演抛接器物的手技,要求手、眼、身、耳、步的高度统一,给人以艺术上的欣赏。由于已将锋利的短剑改为五光十色的鼓棒,在表演时不仅没有危险性,还能增加优美繁难的动作,给人以纯艺术的美的享受,所以比起古老的弄丸、弄剑的技艺,更能吸引观众。据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记载,有些寺院在做佛事时,便让和尚耍鼓棒以增加人们的兴致。元代李有《古杭杂记》中称鼓棒为“花鼓棒”,由一位僧人作表演。他将三、四个鼓棒拿在手中,“轮转抛弄,诸妇人竟观之以为乐”事。在宋元间,人们在举办丧事时,都要请僧人表演抛接鼓棒的杂技,可见鼓棒在当时的“瓦舍”、“勾栏或”“村落百戏”中,甚至在广大的民间,是个为时人喜闻乐见的杂技节目。

(2)弄斗、弄枪、弄碗、擎戴、踢弄、蹴球

弄斗即为至今仍在民间流行抖空竹的早期形式,它是由古代民间玩“陀螺”的游戏逐渐发展衍变而来的。玩“陀螺”的游戏,在本世纪50年代初,仍风行于民间,它是用鞭子不时地抽打着“陀螺”,使之不停地旋转。这种古老的游戏,在宋代曾改革为不落地而在绳上、棍上和空中旋转,称作“弄斗”。明代改称作“空钟”,清代以后渐渐又改称作“抖空竹”。空竹,是将寸把宽的竹圈,两侧封上木板,制成一个空心的圆轮,轮周开有几个方形哨口,把两个圆轮胶黏在一个细腰木轴上,就成了“双轮空竹”,如果只在一个木轴的一端装上圆轮,另一端做成锥形,就成了“单轮空竹”。也有人为了显示自己技艺高超,抖壶盖、抖嘟芦(一种上小下大的瓷制酒瓶)、抖大盖(铜制壶盖式样的道具)。这项技艺要求动作准确、灵巧、娴熟。可以表演抛高、串腕、扑蝴蝶、腰串、对转、小钓鱼、黄瓜架、大鼓线等动作。抖空竹的艺人,在表演时动作敏捷,时而站着演,时而坐着演,时而翻筋斗演,将大跳、筋斗、旋舞等杂技动作融入,非常精妙。50年代初期、中期,在北京天桥、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庙会和集市上,还有卖“空竹”和“陀螺”的小贩,当时的中、小学生大多喜欢这种玩艺。60年代后,随着庙会的消失,这种玩具在北京渐渐难寻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