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章 明清一统,藏书规模恢弘 第一节 明清两代的藏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明清两代,学术和文化繁荣,许多读书人著书立说;加之印刷业发达,士大夫藏书之风更为普遍,国家藏书、私人藏书都远远超过以前。

(1)明代的国家藏书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并定都应天(今南京)。同年大将徐达率兵攻下元大都(今北京),将秘阁所藏图书典籍,运往南京。这批书籍,多为宋、辽、金、元四朝的旧藏,有不少宋元刻本与抄本,奠定了明朝国家藏书的基础。朱允炆〔wei文〕继位后,“购遗书,申旧典,日唯汲汲不遑逸”(傅维鳞《明书》卷十五)。1403年,朱棣〔di帝〕即位当年,便命解缙主持编纂一部类书《文献大成》,并于次年完成。明成祖朱棣阅后嫌该书太简略,遂命亲信大臣姚广孝、刘季篪〔chi迟〕、解缙负责重修。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重修完成,定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就是利用南京文渊阁的藏书编成,全书辑录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总计卷数22877卷,另有凡例目录60卷。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成祖问起南京文渊阁的藏书情况,学士解缙说“尚多阙略”。成祖听后便说:“士庶家稍有余资,皆欲积书,况于朝廷乎!”《明史·艺文志》遂召礼部尚书郑赐派人四出求访遗书,并指示不要计较价钱。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命从南京文渊阁藏书中各取一部,共计100柜,装了十几船,由陈循运往北京,其余仍贮南京。据《西园闻见录》记载,为了放置这些南来的图书,明成祖另建一个文渊阁加以收藏。明宣宗朱瞻基十分重视藏书,又喜欢读书,曾“临视文渊阁,亲披阅经史”。据《明宣宗实录》记载,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四月,为便于阅览,宣宗命杨士奇、杨荣等从藏书中取出《五经》、《四书》及《说苑》之类图书,分置于广寒、清暑二殿及琼花岛(今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当时,文渊阁等秘阁藏书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其中3/10为刻本,7/10为抄本。明英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杨士奇主持查勘了文渊阁、东阁的藏书,编出《文渊阁书目》,书目共著录图书43200余册,约7000余种。据《明史·艺文志》记载,这批“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向外,虫鼠不能损”。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南京宫殿失火,所藏宋元以来善本焚毁俱尽。从此明代的国家藏书开始走下坡路。这与皇帝的态度直接相关。由于后来的皇帝对藏书不重视,管理不善,损坏盗窃之事屡屡发生。据《万历野获编》载,明武宗正德年间,主事李继先借整理文渊阁藏书的机会,盗窃精本;内阁大学士们更是只借阅而不归还,这些情况不断出现,致使国家藏书锐减。嘉靖时,御史徐九皋曾上书建议明世宗朱厚熜〔cong匆〕派人“查历代艺文志书目参对,凡经籍不备者,行士民之家,借本送官缮写”(《万历野获编·访求遗书》),被明世宗拒绝。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孙能传、张萱等清理文渊阁藏书,并编出《内阁书目》八卷。该书目所著录的图书与英宗正统六年所编的《文渊阁书目》记载的图书相比已“十不存一”,相距甚远。明末动乱,在兵燹战乱中北京宫中藏书损失惨重,“宋刻之镌〔juan捐〕,胥归残阙”。《永乐大典》原抄本从南京运来,一直藏于宫中文楼,全部毁失。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