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谈失传的“子弟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为响应戏剧节而作

现在谈“子弟书”,在台湾甭说听过“子弟书”的人恐怕没有几位,就知道“子弟书”这个名词的,也寥寥无几啦。

“子弟书”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最流行的一种杂曲。因为乾隆时期盛极一时的八角鼓太平歌词,大家听久了觉得厌烦,于是八旗中有那才思敏捷、文笔流畅的子弟,依据北方习用的十三道辙口,编出了一种七字唱,分大、中、小三种回目,大回目可长到二三十段,篇幅短的可不分回目,像岔曲里的《风雨归舟》就是从子弟书里摘出来的。开书之前来一段西江月或是一首七言诗,把书中大意约略表明,这种书头叫“诗编”,行话“头行”,就像弹词的“开篇”一样。

“子弟书”因为是文墨人编的曲文,听众又都是八旗中高尚人士或一般清贵,所以仪式规矩辙口,都比较严肃不苟,每唱两句,必须合辙押韵,每一回限一韵,两段以上回目才准改辙换韵。至于书的内容,以描述当时风土人物社会百态为主题,前朝传奇说部、京剧故事为辅。

腔调又分东城调、西城调两大类:东城调又叫东韵,是高云窗、韩小窗、罗松窗所编写,大半都是忠孝节义、慷慨激昂的故事,辞情俊迈,音调高昂,有点像弋阳高腔,韵脚不出九声,当时“三窗九声”是最博得人们赞赏的。西城调又叫西调,系鹤侣、鹤鸣昆季,德穆堂、铁松岩几位名士遣兴之作,所以柳弹莺娇,吞花卧酒,全部都是缠绵悱恻,艳靡悦人的曲文,尤其歌词里的双声叠韵为其特色。无论东城调、西城调,全是出自肚子里有墨水的文人雅士手笔,所以词旨流畅,文采辉映,可惜曲高和寡,终于渐趋没落驯至失传。民国初年,北平入晚,沿街吆喝话匣子的,偶或带有一两片韩小窗《别母乱箭》、《草诏割舌》忠愤踔厉的唱片,后来因为点唱的人少,也就销声匿迹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